九三学社中央关于创新精准扶贫机制确保长效脱贫的建议
来源:统战部   作者:   点击数:   日期:2017-12-27   字体:【

实施精准扶贫一年多来,脱贫成效显著,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现行扶贫机制难以实现部分贫困人口的长效脱贫,需要在政策和扶持机制上进行创新。

一、现行扶贫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限帮扶资源的使用效率不高。目前,高度分散分布是贫困人口分布的典型特征。贫困人口分散分布与有限帮扶资源整合使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成为精准扶贫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空心化”带来了潜在浪费。部分地区贫困村“空心化”率达60%以上。按照中央要求,扶贫规划毫无例外地包括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素质提升、生态建设、民生事业五大帮扶工程。10-20年后,目前人口“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可能变成“无人村”,规模浩大的基础设施、民生改善工程将成为一种潜在的浪费。

(三)精准到户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出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不公平。在一些地方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就是免费给建档贫困户发种牛、种羊、鸡苗等,而未建档困难户则无法获得。易地搬迁中,一些地方建档贫困户获得的补助远高于一同搬迁的非建档困难户得到的补助。另一方面,贫困户内部的不公平。在普遍建立起挂包帮精准扶贫机制的背景下,挂包单位和个人因能力、资源占有不同而对挂包对象给予差异性扶持,“领导扶持养牛、职工扶持养鸡”成为典型写照。

(四)低保兜底存在一些问题。低保与扶贫有效衔接不足,有些村庄在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明确指出,享受低保就不能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村干部关系越紧密的村民获得低保的可能性越大,在有的村级换届选举中,“吃低保”也成了竞选者拉票的重要手段。低保在一些村庄还成为轮流享受的国家福利。这种看似公平的轮流吃低保,导致部分真正贫困的群体无法享受低保。

(五)脱贫考核机制亟待完善。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为了应对考核评估,花费过多时间精力搞档案建设,材料工作很认真,形式上很完备,但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扶贫工作的实际目标、进程和内容。这种档案材料即使再精细,也不能真实反映扶贫工作的能力、水平和成效,只能催生“精致形式主义”。

(六)有限时间内的低水平脱贫问题显现。中央提出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一些地方提出了超前战略目标,宣布要在2018年或2019年实现贫困人口脱贫。时间紧、任务重,大家想尽一切办法扶贫,大投入、大手笔、靠“钱”砸成为必然选择,同时也助推了“等、靠、要”思想,更重要的是只能顾及眼前,未顾及脱贫的可持续性。

二、对策建议

(一)探索以中心村建设为基础的帮扶模式。加快人口聚集的中心村建设步伐,以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空心村”发展。积极推进“空心村”整治,借助易地搬迁,将“空心村”与邻近的中心村合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中心村,避免帮扶资源在村庄上的均衡投入变成一种浪费。

(二)探索资源到村、帮扶到户的扶贫机制。建立扶贫资源到村的帮扶机制,而帮扶到户应更多强调技术扶持、产业发展引导以及金融帮扶,而非直接输入实物资源。提高帮扶资源投入贫困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将绝大部分帮扶资源用于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不是简单化地给贫困户发牛、羊、鸡。完善挂包帮扶机制,强化资源整合使用,避免挂包单位各部门、领导、职工各自为战而导致的帮扶不公平。

(三)完善到户脱贫考核机制。制订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脱贫标准,加强对脱贫对象的走访调查和脱贫成效的监督检查。针对一些特定的指标做出适当调整,如贫困户脱贫标准应参照认定贫困时的“看房、看产业、看就业、看就学、看家庭耐用消费品”等要素,避免低水平脱贫。

(四)分类治贫,促进贫困户脱贫。建立财政为因病、因残疾、因智障、因年老致贫人口全额购买社保的机制,并逐步提高低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标准,而不仅是提高贫困线。建立精准脱贫激励机制,对努力学习、辛勤耕耘的贫困户给予高于一般标准的扶持奖励。通过适当的激励,在贫困村形成一种竞相脱贫的局面。

宁夏银川市兴庆区胜利街1160号 | 邮政编码:75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