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官网8883
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蔡继乐 董少校 柴葳   点击数:   日期:2017年11月14日 00:00   字体:【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期如何加快“双一流”建设?如何推动高等教育由大向强发展?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记者分别采访了一位十九大代表和一位会外专家。

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

立足中国特色加快“双一流”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就是其中的需求之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十九大代表,上海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金东寒在上海代表团驻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金东寒看来,地方高校理应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高校在未来发展中,目标要瞄准世界一流,但必须立足中国特色。

  如何达成“双一流”目标?“必须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原有办学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增强竞争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金东寒说,人才培养始终是改革发展的着力点。“上海大学已明确提出自己的使命是培养身心健康、服务国家,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今年,上海大学在预算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却对研究生奖学金增加投入1700多万元,提高幅度超过35%。”

  金东寒说,上海大学此举就是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在教学与研究中发挥激励作用。

  谈到高校内涵式发展,金东寒说,首先必须加强学科建设。瞄准未来科技发展前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遴选一批一流学科作为建设重点,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其次是下大力气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以上海大学为例,学校积极推动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上课,鼓励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成本科生课程,学校高层次人才独立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约为50%。

  金东寒认为,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地方高校应广泛深入地与企业合作,以增量资源驱动学科交叉发展。2016年,上海大学与中船工业、宝武钢集团、上海汽车等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科技合作,签约确定一批重要校企合作项目和联合创新平台。以与风帆股份合作举办的“上大—风帆先进电池与材料研究院”为例,风帆股份5年内每年为研究院提供200万元运行费用,到校总经费预计不低于5000万元。

  金东寒建议,“双一流”建设一定要突出特色,“很多地方高校都在一味追求规模,缺少特色。办高等教育也要做好供给侧改革,哪个学科办得好、有基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就继续办,加大力度投入;办得不好的,就要主动精简,要在学科布局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必追求样样都好”。(本报记者 蔡继乐 董少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

“双一流”带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在‘双一流’建设带动下,我国高等教育可以通过地方高校、区域高校的水平提升,以及高校内部质量水平的提升来共同实现整体水平的提升。高校建设的重点也必然会回归到人才培养,并最终落实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张男星对十九大报告中“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表述印象深刻。

  在张男星看来,“双一流”建设将从3个方面带动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一是梯队式带动,通过国家层面的“双一流”建设提高地方层面类似建设的动力,可以使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发展形成从国家到地方的梯队式建设层级;二是矩阵式带动,通过“区域—行业”矩阵式版图内的“双一流”建设,形成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区域或行业发展的带动效应;三是树状式带动,通过“双一流”建设,以一流学科支撑所在学校的高水平特色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张男星坦言,虽然经过30多年的不懈改革奋进,我国已成为世界规模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距离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仍面临高水平高校不足和强特色高校不足两个核心问题。

  “可以说,高水平本科教育上的差距是横在中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基础性差距。”张男星说,中国教科院进行的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对高校的课程教学、国际化资源、师生课外互动、参与科研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此次‘双一流’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的策略,可以极大促进高校积极挖掘自身学科发展的持续竞争力,切实打造人才培养高地,进而有效推动其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创新发展与质量提升。”

  张男星认为,与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战略相比,“双一流”建设更强调“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统一,更强调综合发展与特色发展的统一。“这次‘双一流’建设方案指向很明显,就是既要以集中资源的方式推进已经具有很强综合实力的高校向世界一流高校前列发展,同时又要通过资源分散配置的方式支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行业背景、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大力强化高水平学科的发展,以充分凸显不同高校的特色。”(本报记者 柴葳)

《中国教育报》2017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