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精烛微 学博通途

2021全国两会语言文字类议案提案盘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来源:   作者:学习强国   点击数:   日期:2021-03-22   字体:【

2021-03-10来源:中国语言文字播报

经典诗文、书法、篆刻等中华优秀语言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积淀着中华儿女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对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有哪些建言献策?一起来了解——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 韩永进:

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重点关注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力量’。”

韩永进强调,应加强文化强国理论研究,特别是加强文化强国指标体系研究。他建议,一方面,从今年开始,出版系列“文化强国蓝皮书”,将每一年为建成文化强国所开展的工作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要重视发挥文献典籍的作用,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今年大年初一,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了《尚书》,激起不少人了解中华传统文献的热情。这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有一句吉祥话是‘五福临门’,那么最早的‘五福’是哪五福?《尚书》里提出来‘向用五福’,这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他说。

韩永进认为,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积淀着中华儿女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中国网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作协副主席廖华歌:

有经典意识,向经典致敬,向经典“进军”

这几年,阅读活动蔚然成风,国民阅读习惯也进一步转向实用、精致、多元。我在调研中发现,春节期间一些城市的图书馆、小书店,乡村的文化书屋、阅览室等,都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小书屋大民生,小书屋大文化,书屋已成为农民的好去处,阅读已成为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众多的阅读中,还普遍存在着轻阅读、浅阅读、泛阅读等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粗放型阅读,是以偏概全式阅读,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心灵鸡汤式的阅读。长此以往,阅读发挥不了它独特的功用,不能很好地提升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考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怎样使“深阅读”成为常态,这在当今时代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经典意识,向经典致敬,向经典“进军”。

经典是岁月留给我们的最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我们阅读经典,就是与历史对视,与大师对话,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迈向更高的台阶。

建议有关媒体和相关单位进一步发挥公信力作用,继续倡导、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引领大家读经典、爱经典,从而确保全民阅读的持久和深入。

(摘编自文艺报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

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龙净集团董事局主席林腾蛟此次两会提交了两份议案,一份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另一份聚焦发展高质量民办教育。

林腾蛟建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根据“十四五”规划,着眼于我国战略发展目标和实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增设专门的机构与人员,以辩证的观点,深入分析传统文化,既不盲目复古,也不简单否定;统筹推进文化典籍梳理、思想理念分析、时代价值提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力度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青少年、党员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为重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课纳入国民教育、成人教育、党校教育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建立线上展示平台,联合新媒体,为传统文化爱好者、技艺大师、专家等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渠道,促使文化从“有意思”到“有价值”的认同升级。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融合意识。要鼓励企业家、商会或其他社会团队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融合创新能力。

(摘编自央广网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工作要围绕读经典展开

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进什么、如何进”。“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我们中华文化核心经典进校园。”杨朝明说。

杨朝明建议,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工作,一定要围绕读经典展开,要找一些符合孩子们年龄特点的方式,让他们更有效地认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认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礼仪规范。

杨朝明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是主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有全方位的影响,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师道、严师德,严于律己,垂范引领,“我们有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厚植于青少年的心灵,以文化浸润其心田,在其心中牢固树立起国家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摘编自齐鲁网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宋华平:

把中小学书法课纳入考试范围

近年来,上海、山东等地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但在多数地区,一些学校对开设书法课还不够重视。2021年的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宋华平提出了把中小学书法课纳入考试范围的建议。

2019年的全国两会,宋华平就提出了把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内容的建议,得到众多网友点赞支持。今年两会,宋华平再次强调书法对于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的重要性,建议书法纳入中小学考试。“书法是我国国粹之一,我们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把这项国粹传承好。”他说。

宋华平认为,中小学书法课程包括教材、教学、练习等环节,但少了考试就检查不出学习效果。书法的基础是写字,写好汉字是对中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中小学书法课不考试是说不过去的。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让学生考试时写一篇短文,也可以选一篇短文抄写,从识读、用笔、结构、布白、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评定。前期主要考查学生的硬笔书法水平,毛笔字可以在以后纳入。具体评分标准,可以找有经验的书法教师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业书法家研究拟订。

(摘编自大河报报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 骆芃芃

建立健全篆刻艺术学科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骆芃芃接受专访,建议在艺术院校中建立并健全篆刻艺术学科。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篆刻艺术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形式。篆刻艺术不仅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载体,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体现。”骆芃芃说,“一枚小小的印章,方寸之间蕴含着中国上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浓缩着文字学、文献学、训诂学、鉴藏学、书法学、材料学等多门学问。篆刻艺术在方寸之间有大千世界,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骆芃芃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书法艺术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教育。虽然有不少学校招收美术学(书法篆刻创作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篆刻理论研究方向)的学生,但其中招收美术学(篆刻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只有中国艺术研究院。

骆芃芃认为,大多设有书法篆刻类专业的高校,书法和篆刻互相捆绑,限制了各自的发展。在有些高校设立的书法篆刻专业中,篆刻课程仅仅是教授一些技法层面的内容,并且课时很少。这样的现状,根本满足不了当今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

为此,她建议:第一,在有条件且尚未设置书法篆刻艺术专业的院校,可先开设篆刻艺术专业课程,之后再逐渐建立学科;第二,对已有书法专业或者书法篆刻专业的院校,将“篆刻艺术”专业从书法专业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科,各自完善发展并支撑书法学科的升级;第三,组织专家编写高等院校篆刻艺术教材;第四,从国家层面重视和关爱篆刻艺术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就业问题,有利于该学科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新华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