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现代化的高大楼体,北京协和医院还拥有一座灰墙碧瓦、古香古色的老楼,这座老楼是美国大资本家约翰·洛克菲勒在20世纪初不惜成本建造的北平最好的医院,曾走出了无数位中国医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如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
本月中的一天,夏维波在北京协和医院的老楼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作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在本领域取得众多医学成就的他,低调而谦逊,尤其是他内心对病人的“感激”之情,令人动容。
“尽最大努力给病人一个答案”
今年45岁的夏维波已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了15年,研究方向是代谢性骨病,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他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他所在的课题组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夏维波说他一直在努力做个“良医”,并表示:“只有先进的医术远远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医生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复合体,包括医术、科研、人文精神,包括你对病人的关怀,对患者痛苦的理解等等。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着。”
北京协和医院待诊的病人很多,而且很多都是外地病人,非常不容易。因此夏维波绝不轻易停诊,甚至特意多安排出诊时间。他还经常加班,回家查资料也是常有的事。“很多病人辗转多地来到协和医院,期待一个答案,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一个答案。”夏维波说。
“医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源自病人”
夏维波治疗过的病人,对他最多的评价是平易近人和医术高超。然而,很多病人也在感动着夏维波。
10月下旬的几天,夏维波总能在病房的楼梯口见到一位农村妇女。夏维波记得这位妇女,是他治愈过的一个病人的妻子。见到夏维波,这位妇女打过招呼,却总是欲言又止。终于有一天,妇女拦住了他,拿出一个布袋子,说是从老家带来的小米,而且专门等到新的小米下来才送给他。夏维波接受了这袋小米,他说这比那些看似贵重的东西更有意义,因为这是病人发自内心的感激,是对医生的认可,而这种心灵的慰藉和鼓舞,是对他工作最大的肯定。“在门诊,我总能得到很多感动,那些淳朴的病人,那些对疾病保持乐观态度的病人,影响着我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医生成长的一个渠道。”夏维波说。
很多人都称看病为“求医”,夏维波说他不喜欢这个“求”字,他觉得英文里面的seedoctor更准确。“医生的成长一定离不开病人,医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源自病人,临床经验也都来自病人,无数个病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成就了医生的经验和学术的成究。所以,医生不能高高在上,觉得病人是在求自己,只有和病人平等交流,持有一颗平和的心,才能做到正确的诊疗”。
“家乡的变化让我感觉很骄傲”
1988年夏维波从宁夏医学院(现澳门新葡官网8883)毕业,回到盐池县工作了4年,先后考取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1998年博士毕业后,他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至今。
出门诊、查病房、带学生、开会,做实验、搞研究,他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奉献给了工作,但夏维波喜欢这样的生活,喜欢这样的状态。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投入工作的时候也不觉得累,反而觉得过程充满了乐趣。
时间长了,在北京的很多宁夏人都知道了夏维波这个名字,家乡人也多会冲着他去协和医院。每有家乡人来,一听口音,夏维波就知道了,他能理解从外地进京的不易,会尽量提供帮助。
在北京这么多年了,如有机会夏维波会到宁夏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也愿意把相关活动介绍到宁夏。2010年全国骨质疏松中青年学术会,300多名专家到银川参会。在学术活动之余,专家们也领略了塞上江南的惊艳和多娇,外地专家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没想到你的家乡这么美,没想到一个西北城市这么漂亮”。说到这儿,表情有些严肃的夏维波笑了起来。
“我记得最初来北京时,很多人不知道宁夏,分不清银川和甘肃的关系,现在都知道了。确实,这几年宁夏发展真的非常迅速,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这让我感觉很骄傲。”夏维波说。
夏维波,1967年生于宁夏盐池,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曾于2000年至200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尤其是对代谢性骨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较深的造诣。
(来源:宁夏新闻网-新消息报 作者 倪会智 日期:2012年11月29日)